2011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展览会正在上海举行,各类太阳能电池产品云集申城。面对国内太阳能产业的火热发展,上海社科院专家却展开了“冷”思考。在本月出版的社科院学刊《社会观察》上,该院部门经济研究所葛伟民研究员撰文指出,太阳能发电尚无经济可行性。今年,我国多个省市大规模上马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在葛伟民看来,该决策存在误区。
绿电并网技术上有障碍
葛伟民发现,在关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研讨中,很少有来自电力部门的声音。他和同事到一些电力公司做调研,“电力部门并不赞同太阳能发电并网”。
所谓太阳能发电并网,指太阳能电池发出“绿电”后,通过逆变器和整频设备将直流电变成交流电,输入公共电网,成为火力发电系统的“外援”。在德国,部分家庭在自家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电池,将发出的“绿电”高价卖给电力公司。为此一些科研人员呼吁仿效德国,早日确定国内的“绿电”上网价格。
然而,电力部门的技术人员表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不容纳外来不稳定电源。火力发电是个恒定的量,如果电力部门放掉一个量,让太阳能或风能发电补充进来,这个补充电源就必须是稳定的。但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个增量并不稳定,如果收购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电力,而总的火力发电量又不能节约,这笔经济账没办法算。
此外,电流质量也是问题。太阳能电池发的电是低压直流电,而公共电网需要的是高压交流电。太阳能发电并网,须安装逆变器和整频设备,将直流电变成交流电。电力专家指出,经逆变器和整频设备流出的“绿电”仍含有少量直流电,其交流频率也不完全符合电网要求。
成本昂贵太阳能难推广
在调研中,业内人士进一步透露,买一套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需花20多万元,再加上维修、维护和蓄电池更换等费用,收回成本大约要50年至100年。这套设备常年在太阳下暴晒、风吹雨淋,使用寿命是不可能达到50年的。
同时,我国各地大规模建造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其后续管理维护也令人担忧。太阳能发电项目的技术含量很高,一旦损坏,需专业技术人员维修。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此外,在沙尘暴多发地区,太阳能电池板的清洁也是个难题。
“太阳能发电的技术问题不解决,经济上就没有可行性”,葛伟民研究员说。
污染严重光伏发电存隐患
近年来,不少地方兴建了太阳能电池材料——多晶硅的生产线。2009年,国务院连续三次会议叫停多晶硅扩产。可到了今年,葛伟民发现,多个省市又开始大规模上马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这将带动国内新一轮的多晶硅扩张生产,并让一些国际企业从中赚取暴利。
据了解,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的是低纯度多晶硅,以非常低的价格出口国外,再高价从国外进口高纯度的多晶硅,把它们加工成太阳能电池板后再出口,从中获取微利。葛伟民指出,目前国内的多晶硅产业能耗高、污染大,据统计,每生产1吨多晶硅,就要产生15至20吨的剧毒四氯化硅。甚至有一些小厂家发生过乱排放事件,对环境破坏极大。
葛伟民研究员呼吁,地方政府需科学认识太阳能发电技术的软肋,适当减少对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投入。
- 绿电推广无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