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遇到“iPhone”用户,笔者就会问“电池能用多长时间?”而回答一定如上。笔者觉得这可能由丰富多彩的各种应用的魅力所导致的,无意之中就会使用过度。结果,许多人都抱怨担心电池用尽。
查看美国苹果公布的“iPhone 3GS”技术参数后得知,例如使用互联网时,3G通信可最长使用5小时,无线LAN(Wi-Fi)最长为9小时。的确,这是令重度量用户感到担心的指标。据说销势良好的、日本与瑞典合资公司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制造的“Xperia”也配备触摸屏,性能较高。用户也抱有同样的烦恼。看来智能手机的功能与所配备锂离子充电电池的性能均衡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并不只是智能手机存在这一问题。例如,袖珍型数码相机的视频拍摄功能的提高,使得担心电池余量的用户日益增多。录像机方面,近年来的机型中连续拍摄时间在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成为主流,在开学典礼、运动会以及黄金周旅行等长时间拍摄时,用户需要用到备用电池。有的企业也听到了这一呼声。日本韩华公司(Hanwha Japan)开展了一项服务,将为比2010年4月22日开始供货的支持全高清、价格1万9800日元的录像机“UMA-HDDV-2”的首批供货产品,捆绑备用充电电池(电池容量为1700mAh)。
目前,用户对电池的续航时间变得非常敏感。因此,无线供电技术被寄予了厚望。通过“细水长流”地充电,可消除对电池用尽的担心。实用化措施近来一直在加速。日前,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已开始向成员企业提供智能手机及数码相机等设备用传输标准的正式版。WPC是无线供电的业界团体,加盟企业截至2010年4月22日达到了42家。除了芬兰诺基亚、韩国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韩国LG电子(LG Electronics)以及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之类的大型手机厂商之外,电池厂商以及相关部件厂商等也名列其中。
消除用户担心的方法除了无线供电以外,还有其他方法。不言而喻,那就是开发更大容量的充电电池。目前已提出了多种方法及材料方案,其中被寄予厚望的是对负极材料采用硅(Si)的锂离子充电电池。与目前主流的负极材料石墨相比,硅具有10倍以上的理论容量。近日,发布了成功地进行了循环充放电1000次以上的研究成果,实用化措施正在稳步推进。
只是,笔者有一点不能释怀。在这种新一代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开发过程中,作为设想的应用,便携设备却没有出现在首要位置。研究人员的目标是电动汽车以及混合动力车。在《日经电子》2010年1月11号刊登的特刊“ 锂离子电池迈向新时代”的采访时,“面向便携设备的研究开发已告一段落。现在正致力于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各家电池厂商的众口一词给人以深刻印象。从市场规模来判断,这种说法可以认为是正确的。然而,由于存在像本文开头那样的情况,近日来笔者强烈感到,在更贴近日常生活之处也存在着巨大需求。笔者深信,便携设备用锂离子充电电池可进一步发展的时机正在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