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对锂电池行业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以摸清我国锂电池行业现状,为制定锂电池的安全标准和生产企业的安全准入提供依据。
“随着锂电池在便携式电子产品和通讯工具中的广泛应用,以及逐步应用于动力性电源和储能等领域,其安全性问题始终是锂电池行业发展的瓶颈。”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司长吴风表示。据了解,此次调查的范围包括从事锂电池及锂电池原材料生产的所有企业。
安全准入众望所归
“尽快制定出台锂电池的安全标准和生产企业的安全准入是众望所归。”前瞻产业研究院新能源研究员郭雪丽介绍说,近年来,由锂电池引发的火灾甚至爆炸事故时有发生,锂电池的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2012年在深圳发生的纯电动出租车“5.26”重大碰撞起火事故引起了各方对锂电池安全的质疑。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针对锂电池安全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要求做好锂电池的安全标准和生产企业的安全准入等工作,加强管理和准入,从源头控制锂电池安全隐患,提升锂电产品安全性,推动下游需求扩张。此次进行摸底调查并出台行业安全准入条件,意味着工业和信息化部对锂电池行业发展的调控再加码。
据百川资讯分析师刘磊介绍,锂电池的生产原料有很多种,常用的有磷酸铁锂、镍钴锰氧化物三元材料、钴酸锂等,采用的原料不同,生产出的产品安全性能和动力性能也会有差异,相应地,所适用的范围也应有所不同。比如,采用磷酸铁锂生产的产品安全性能较好,但是动力性能较差;采用镍钴锰氧化物三元材料生产的产品动力性能非常好,但是成本相对较高,稳定性较差;而采用钴酸锂生产的产品稳定性较前两者都差,如果将其用在车用锂电池的生产方面,产品安全性能将无法保证。他认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此次调查,一是为摸清整个锂电池行业的产能情况,二是探究各个企业所采用的原料以及产品应用情况,把握目前整个锂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分层次分领域制定不同的安全标准。
罗兰贝格汽车行业执行总监张君毅表示,此次工业和信息化部调查以后,对于锂电池安全生产规范和产品的稳定性将提出明确要求,以保证产品质量,为人们的安全提供保障。对于锂电池行业来讲,“安全准入条件的制定将促使锂电池行业规范发展,使消费者对锂电池更有信心”。
对于张君毅的观点,刘磊表示赞同。他称,我国锂电池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但前提是必须保证产品的安全性能,“2012年深圳‘5.26’事故的发生虽然与锂电池无关,但也是对锂电池行业的一次警示,锂电池的安全问题需要业内特别关注。”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郭雪丽表示:“如果锂电池行业安全准入条件制定完成并执行的话,一方面有望淘汰部分中小企业的落后产能,有利于具有规模、技术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有望缓解锂电池行业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困局。”
“目前我国生产锂电池的企业大概有100-110家左右,而在2008年,我国的锂电池生产企业只有10家左右。在短短4年时间里增加了90多家企业,这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锂电池行业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刘磊表示。
事实上,据张君毅介绍,自我国2008年提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以后,国内很多个人或者公司纷纷开始投资锂电池,而由于锂电池的生产技术要求较高,鲜有企业真正掌握锂电池生产技术,造成锂电池行业高端产品稀少,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局面,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境地。锂电池行业亟待整合。
“虽然我国锂电池行业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产业化水平并不高。工业和信息化部此次调查是对锂电池行业的一次梳理,其实也是想把一部分锂电池不合规的产能通过产业安全性和规范性的法规进行梳理,以优化产业结构,让资源更集中。因为如果产业规模不能扩大、集中度不能提高的话,企业的生存就面临一定困难。”张君毅表示,这对锂电池行业规范发展和优势企业优中选优是一个好的信号,只有锂电池产业形成规模,加强产业集中度,才能够提升企业的规范性和技术水平,并进一步降低成本。行业安全准入条件的制定与实施,必然会淘汰一些低产能企业,行业巨头企业的优势将更加明显,进而通过行业整合可以将行业巨头的优势凝聚起来,在国内形成影响,为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帮助。“我国锂电池行业是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推动的,因为我国在锂电池的原始研究和开发方面落后于日韩等国家,如果不进行调整,并形成核心企业的话,未来会出现产业空心化”。
加快研发水平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此举还将提升整个锂电池行业的研发水平。
刘磊表示:“目前动力锂电池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亏损的占大多数,盈利或保本的基本是凤毛麟角。”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等下游产业需求不足是影响锂电池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而锂电池本身的产品性能与价格因素是造成下游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以汽车为例,锂电池占电动汽车整车成本的25%-40%。虽然国产锂电池价格相对低廉,但性能并不稳定,其中大多数不能用于高速电动车,而国际上动力锂电池的价格已经下降,因此国内一线汽车企业大多选择或优先考虑国际电池供应商的产品。
“我国在锂电池领域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很多产品靠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在引进的技术中,大部分属国外中低端技术,高端技术很难被引进,而中国自身又缺乏锂电池高端性能的研究。”刘磊进一步解释称,锂电池行业需要长期高投入才能取得回报,因此很多企业在投入方面十分“谨慎”,这样企业在研发方面就不能保持良好的延续性,以致大部分产品的稳定性有所欠缺,从而影响下游需求的增长。另外,在日本、韩国,由于产业集中度较高且已形成核心企业,因此他们的资金实力较为雄厚,可以支持其一直保持研发状态;而我国的锂电池企业及资金分布相对分散,研发力度不够,而且企业之间没有技术分享。零散投资的研发抵不过资金较为集中的研发,因此,我国在这一领域一直落后于日韩等国家。“准入条件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优势资源集聚,有望改变这一种现状。”
另外,记者从科技部获悉,今后我国将继续按照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战略与规划部署,坚持纯电驱动技术发展路线,加强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三大平台”(三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平台:标准检测、能源供给、集成示范)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和完善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加强国际合作,创新商业模式,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这对于动力锂电池的生产和研发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
目前,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的推动下,锂电池行业正加快提高产业化水平。
罗兵
开通不久的京广高铁线让人们耳目一新:全新“火箭式”车头,通过隔音地板、高防声车窗、高隔声内风挡、车地板结构等多种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其中包括玻璃钢复合材料,不仅实现了轻量化,而且实现了时速300公里车内噪声水平不超过66分贝的目标,远低于飞机舱内噪声。
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玻璃钢复合材料最大的优势是可优化设计每个特定要求的产品,最大限度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降低成本。除此之外,玻璃钢复合材料具有耐磨、导电、屏蔽、吸波、透波、绝缘、防腐、透光等各类优异性能。”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科技发展与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不饱和聚酯树脂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赵鸿汉说。
据悉,在电子信息材料中,环氧基玻璃钢复合材料占据绝对优势;游艇、渔船、救生艇、各类高速工作艇等,环氧乙烯基和不饱和树脂基玻璃钢复合材料占了绝对优势;在城乡给排水工程、海水淡化工程、反渗透膜水处理和化工防腐工程中,大口径玻璃钢管道和储罐占了绝对优势;当今低碳经济中突出轻量化装备的汽车工业、高速铁路和轻轨地铁产业,玻纤增强热塑性塑料、酚醛基、环氧基、不饱和树脂基玻璃钢复合材料占有绝对优势;当今建筑节能中外墙保温材料,工业脱硫、脱氮,废水、废气、粉尘等处理,玻璃纤维和玻璃棉各类制品在与其他新材料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新能源风力发电配套的各类叶片,环氧基和不饱和树脂基玻璃钢复合材料占有绝对优势,业界已在5兆瓦、6兆瓦风电叶片中尝试制造了70多米的风机叶片。
赵鸿汉表示,近10年来,各类高性能玻璃纤维的开发,高性能玻纤表面处理技术的突破,高性能基体树脂和塑料新品种的出现,各类玻璃钢复合材料黏结用结构胶的层出不穷,使玻璃钢复合材料实现新的飞跃。近几年,玻璃钢复合材料在加工装备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如预浸机、铺带机、复合材料全自动液压机、LFTD生产线、高压注浆机、LRTM抽真空灌注机、多层复合机等,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具的介入和先进加工技术的开发,使得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竞争力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除用于结构材料外,还扩展到功能材料领域。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前,我国热固性树脂产量不足10万吨,玻纤增强塑料的应用寥寥无几。30年后,我国热固性树脂应用需求量达到了250万吨左右,玻璃纤维国内需求量达到200万吨左右,其中用于增强热塑性树脂的玻纤用量超过了20万吨。全球高性能纤维如碳纤维、凯夫拉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陶瓷纤维等也从高端军事、航天航空领域向民用领域进发,但这些高性能纤维的全球需用量目前仅在8万吨左右,与全球玻璃纤维需用量相比是1/60;在我国的比例是1/200。赵鸿汉认为:“从这些数据中得出两个结论,玻璃钢复合材料在与其他新材料的市场竞争和角逐中,依然支撑和配套着当代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玻璃钢复合材料的持续创新是未来与其他新材料性价比竞争的关键。”
业内人士普遍的观点是,当前在玻璃钢复合材料的深入应用中,困扰企业的是产品设计的滞后。多少年来,试图代替其他材料而一争高低的所谓“钢代木”造成产品的功能性发挥不足,材料堆积和浪费,而对次承重和承重结构产品“依样画葫芦”的现象将会被当前普遍采用的抽真空灌注成型工艺所“击破”。一件大型异型玻璃钢制品经过3D造型设计、模具设计、制品厚度和芯材设计、流道布控设计及玻纤铺成受力设计后,通过抽真空灌注达到了“一气呵成”,制品真正达到了轻质、高强、高附加值。就树脂用量来讲,与原来相比要减少将近1/4。解剖抽真空成型工艺,从材料的角度来看,低黏度、高强度、耐疲劳、低放热峰的树脂成为今后开发的课题,玻纤及多轴向织物成为承重负荷的主体,而要获得优异性能的结构,高强度、高模量、耐疲劳的高性能玻纤成为重要选择。这样的材料和结构组成的玻璃钢制品,才能被认为是先进玻璃钢复合材料,才能去迎按传统市场的节能减排和新兴市场的开发,从根本上避开了无序竞争,以质取胜,实现从制造价格优势到制造价值优势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就要通过设计提高制品的高技术含量。
赵鸿汉等业内专家认为,要看到当前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是建立在非价格竞争优势基础之上,这种竞争是针对满足消费者在产品质量、品牌、技术水平、售后服务、企业形象等差异化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价格竞争,与市场上不计成本的价格战有着天壤之别。当前,玻璃钢复合材料在与其他高性能材料的市场竞争中,既要立足自身创新,又要“东张西望”,把脉各种新材料市场走势,实现与高性能复合材料互动优势,互为补充,推进玻璃钢复合材料成为当代工业一种重要的轻量化功能化材料,同时又不失为战略性新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