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RBSC)发布了全球锂离子汽车电池最新研究报告,根据近期发售的电气化车辆情况,该公司预计到2015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份额将从15亿美元增长至近100亿美元。这一报告也引来了公众对国内锂电池行业产能的再度关注。
近几年来,国内锂电池行业一直随着新能源汽车业的变热的而持续升温。据某电池行业分析四说,“当前锂电池行业投资确实比较亢奋。在中国对石油资源依赖进一步上升的情况下,锂电池等替代能源无疑前景广阔”。而赛迪顾问提供的数据表明,中国的锂电池产能还将进一步增长:在一系列投资下,2015年中国动力锂电池产能将达到39亿安时。
有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产能20亿安时,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东三省和京津唐汽车产业聚集区,其中珠三角产能7亿安时,长三角、东三省和京津唐产能均在3亿~4亿安时。
此前全球知名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发布报告显示,至2015年,中国乘用车EV/PHEV和电动商用车需求在12万辆左右,需消耗锂电池约9亿安时,仅占当期产能的23%。
在原本技术不成熟、标准不完善的情况下,电池产能的快速释放带来了诸多隐忧。
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得近年来国内涉足新能源电池领域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不仅国外电池制造商也积极与国内整车企业建立合资公司、布局该领域,山东、河南、江浙、广东等地的民营企业也异常活跃,。
虽然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已经出现,但是目前国内锂电池的核心材料却依赖大量进口。有资料显示,中国电池隔膜进口依赖度达到80%以上,电解质的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的进口依赖程度更是高达80%~90%。在四大核心材料中,仅有电池正负极国产化比例较高。而动力汽车电池隔膜只有实验室产品,与国外技术差距甚大。
电池生产企业因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特别是对于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利用、锂电池技术性能的提升、燃料电池新技术的研发等应加大投资力度。同时,电池企业还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良好的产学研的对接。
另外,锂电池生产企业还可能面临产品价格风险。当前,电动汽车电池成本为800~1000美元/千瓦时,占到普通电动汽车成本的30%~50%。彭博新能源分析师认为,短期过剩的产能与市场竞争会推低电池价格,从而提升电动汽车的经济性,但必然会使小型单一业务电池制造商处境更加艰难。
该分析师同时表示,短期内较大的企业能够容忍有限的需求并通过降价参与竞争,但是较小的单一业务电池制造商将不得不争夺越来越少的供货合同。锂电池价格有可能会迅速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