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电动汽车就曾与内燃机汽车进行过生死较量,结果流水线生产的巨大优势让内燃机汽车一举夺得天下。
如今大势则演变为,得电池者得天下。其中被视为电动汽车心脏的高性能锂电池备受世人瞩目。
在这场世界市场霸主地位的竞争中,中国、美国、日本……究竟鹿死谁手?
以低廉价格席卷市场
2010年初,江苏益茂10万辆纯电动汽车全国首家整车生产基地建成。
益茂是由专攻锂电技术的留美博士陈恒龙一手创办,迄今不过两三年的时间。陈恒龙远没有他的孪生兄弟施正荣的名气大,后者是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早已成为业界翘楚。
此前,益茂并无生产汽车的经验,其主力产品是公交专用的大型锂电池。然而益茂在短短三年的时间中,借助政府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春风迅速壮大。今年4月,它甚至成为日本NHK电视台记者跟踪报道的主要对象。
在陈恒龙看来,现在时机大好,在大厂家大举进入这个行业之前,迅速出手占领市场,在事态明朗之前占领一定市场份额,是很有必要的。
不难看出,在陈恒龙的眼里,俨然把这道难题变成了一道单选题,而市场才是单选题的正确答案。
不可否认的是,益茂生产的动力电池并未达到发达国家制造商的先进水平,但低廉的价格依然却让它具备了竞争力。纵观全局,打算用低廉价格尽快抢占动力电池市场的并不仅限于国内民营企业。
今年4月,上汽集团与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合资建立“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美方认为,与中国的合作是控制成本的关键,中国制造基地拥有廉价的材料、劳动力,充足的生产设备和完善的供应网,这一切都将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
事实上,价格低廉一直是我国电池制造产业的优势所在。
据锂电中国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和美日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追求技术的领先性不同,中国企业的技术研发非常侧重现实应用。换句话说,中国的企业首先考虑的是降低成本,其次才是技术的先进性。
很少有行业能给予中国这样的机会:与西方主要竞争对手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同时起跑。而包括锂电池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却正是这样。虽然美国A123、Ener1、江森自控和日本丰田控股的松下EV能源公司声称掌握着这一行业的尖端技术,但据爱尔兰商业咨询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去年发布的锂电池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在该领域的产量已经达到全球最大规模,并有1500多家锂电池及电池材料生产商在参与竞争。
中国矢志成为电动汽车的全球领先者,优先考虑迅速占领市场,质量达到一定水准后就廉价推出,已然成为中国企业争夺市场霸权的一种发展策略。
以优质技术取信市场
早在2008年岁末,本田和知名电池制造商GS汤浅就合资推进锂电池开发。“电池完全属于化学领域,我们不甚了解,因此必须与他人合作。而对于汽车的使用环境,某些技术细节也许只有我们才知道。有10年车载动力电池经验的,只有我们跟丰田两家,这10年的经验是买不来的。”这是本田的一位技工在接受NHK电视台采访时作出的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