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做薄膜电池的专题,让我们想起日前采访过的安泰科技,专注于冶金行业的该公司如同其他热衷新能源业务的勇士一样,早在2006年就涉足了薄膜太阳能电池业务。
安泰科技与德国一家太阳能公司合作介入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开发生产领域,2009年双方计划设立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合资公司,但至今尚未如愿,原因是该公司计划在薄膜电池转换率达到7%的指标后再成立合资公司,但目前这一指标尚未达到。
事实上,类似安泰科技这样主业并非光伏电池、却在当年薄膜电池的投资热潮中不惜投身的企业不在少数。国内规模最大的家用纺织品生产商孚日股份称,今年6月底公司的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将开始产出。
在当时多晶硅的价格高点,薄膜电池的成本能够做到晶硅电池的40%,在不少人看来,薄膜电池就是一种革新性的技术,有望取代晶硅电池,因此带动企业投资热潮也不难理解。
但随着多晶硅价格的下跌,薄膜电池与晶硅电池的成本差距逐步缩小至20%左右,综合来看,薄膜电池相比晶硅电池并不具有优势。
事实上,薄膜电池生产线的启动资金并不是小数目。尽管这些企业追逐新技术、新机遇的精神可嘉,但面对难以预测的市场环境,进入一个新技术领域还是宜三思后行。毕竟每一种新技术诞生与发展都不会那么一帆风顺,产业技术路线前景变幻莫测,就连“行家里手”都有看走眼的时候。当然,如果不愿错过发展机会,明智的做法也应该是在清楚自身实力和能力的前提下做出适合企业的决策。
话说回来,无论是晶硅技术还是薄膜技术,在过去几年内,其技术进步速度都并未带来太大惊喜。业内人士表示,从最主流的晶体硅太阳能技术来看,过去五年并没有显著的技术进步,主流厂的电池转换效率也就是提高了1个百分点。美国有一家公司将转换率做到高出主流厂约3到4个百分点,但是成本也相应有所提高。再看薄膜电池,尽管有包括碲化镉等多种技术路线可供选择,但要么其转换率提升难度较大,要么受制于资源供应,要么还只处于实验室阶段,发展阻力显而易见。
以目前的技术条件和其他因素来看,断言薄膜电池与晶硅电池谁更有前途都不够公允。已经投身薄膜电池或者晶硅电池的“多头”,都不必着急懊丧或者庆幸,如同多晶硅价格当年上演的戏剧性暴涨暴跌一样,市场环境往往瞬息万变,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应该做的是如何更加贴近产业技术的前沿阵地,如何看清技术革新的风向甚至为技术革新贡献一份力量。不难想象,如果安泰科技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迅速取得突破,该项目对公司的业绩贡献将不言而喻。
因此,与其在光伏产业发展半途就走何种技术路线而大打“口水仗”,还不如集中精力进行技术攻关,充分参与市场竞争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毕竟任何尝试都需要付出代价,都存在风险。如果企业清楚自身需求,对未来目标充分预期,立足自身实际来做决策,那么弯路不会走得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