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环境代价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中国新能源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开始走上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太阳能光伏电子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行业标准不健全的瓶颈制约,正遭遇标准之痛。
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发展颇为迅猛。截至2008年底,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已高达200万千瓦,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光伏产业步入稳健发展期,太阳能光伏电池成本的降低,推动了光伏电池向工业和农村电气化应用领域拓展。
2008年以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订单缩减、业绩有所下滑,不过,受国际、国内的市场拉动以及国内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出现了快速增长。其中,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多晶硅产量已突破4000吨,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200万千瓦,居全球首位。但是,当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整体水平,尤其在事关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装备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等诸多方面,与技术领先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光伏产业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
作为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江苏省拥有常州天合、无锡尚德等一批世界级光伏企业。然而,即便是这些企业的产品,也必须将样品呈送到欧洲进行标准认证,而检测认证的周期往往长达10个月甚至一年。
“我省大部分光伏产品仍然需要送到国外机构去检测和认证,既浪费钱,又耽搁时间。”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主任许瑞林表示。目前,江苏省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98%以上销往欧美国家,其中欧洲占82.5%。
据介绍,当前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国际通用的光伏模组检验标准分别为美国的UL标准以及欧盟的IEC标准。我国光伏产业至今没有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检测机构,造成市场不规范,企业间不正当竞争频出,市场相对混乱;同时,国外光伏产品进入我国市场,不需要进行任何机构的监测,关税也几乎为“零”,反之,我国光伏产品进入欧美市场,却要经过严格的监测,并取得认证资格,导致我国光伏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明显降低,与技术领先国家竞争手段匮乏。
综观我国光伏行业,标准之痛实乃根植于整体全面的不足。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报告表示,中国光伏产业在国家战略层面缺乏系统完备的“顶层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核心技术和设备有待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虽已出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法规,明确了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但在涉及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装备等方面,所需攻克的关键技术、突破方向、发展路径等尚未提出明确目标;在涉及光伏并网发电问题方面,并网及运行管理行业标准、并网价格以及系统维护等缺乏相对完整、系统的管理办法和政策细则。
(编辑全球电池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