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在北京举行的“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上,徐州成为全国首批“最具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基地(城市)”,是江苏13个省辖市中唯一上榜者。” 目前,作为我国新能源领域环保节能的高新技术典范,江苏中能的万吨多晶硅项目已实现每万元GDP能耗比小于0.5吨标准煤。
今年初,在北京举行的“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上,徐州成为全国首批“最具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基地(城市)”,是江苏13个省辖市中唯一上榜者。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徐州,是个地道的“高碳”城市。作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煤炭能源基地,徐州经济对煤炭的依存度曾高达15%。加上水泥、化工等工业所占的比重偏大,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一度到了失衡边缘。
传统产业≠“高碳”产业
面对传统的庞大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徐州的经济发展路径应往何处延伸?徐州的决策者们提出:走“源头控制、节能降耗、循环利用、集约发展”的绿色路径!由此,徐州着手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踏上了高碳产业的“低碳之路”。
去年11月3日,淮海中联水泥有限公司1号窑熟料生产线环保技改项目成功启动。原有的“亚洲第一大回转窑”、我国单纯产能最大的干法旋窑水泥生产设备――1号窑熟料生产线被彻底取代。上马后的新生产线,每年消化粉煤灰70余万吨、节约标准煤4万吨。据统计,仅2009年,全市的技改投入就高达512.9亿元,同比增长了25%。
徐州市发改委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全市产业“调高调优”的号令,传统产业实现了三步走:一是调高准入门槛,杜绝高污染项目盲目投建;二是整合资源,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通过就地转化、再利用,打造循环经济。数据显示,近年来,徐州市关停小火电发电机组153.6万千瓦、小化工企业76家、水泥立窑66座,在省内率先淘汰全部立窑产能。
新兴产业≠“低碳”产业
在传统产业整合扩张、提档升级的基础上,徐州着力培育了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照明以及IT、IC等新兴产业和替代性接续产业。
徐州经济开发区,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火炬计划新型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太阳能光伏、新能源设备制造、清洁生产三大产业园已经形成。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秦景安介绍说:“目前,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光伏、风力、生物质发电等多种新能源格局。以光伏产业为例,七八家企业拉起了从拉棒、切片到电池组件,再到太阳能电站的完整产业链条。”在不久的将来,动力电池将成为开发区能源产业的新亮点。
那么,这些新兴产业是否就等于“低碳”产业?
在江苏中能硅业的生产车间里,庞大的全封闭尾气回收和氯氢化处理装置告诉我们:只有走出一条零排放、零污染的循环经济路子,才能实现新兴产业的真正“低碳”。
“其实,号称‘洁净能源’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也有污染性废料排放,只是我们把排放物经过回收管道进入氯氢化装置,全部转化为生产多晶硅的原料,而尾气则直接进入回收罐,彻底解决了多晶硅生产副产物污染的世界性难题。”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介绍道。不仅如此,依托这一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以前生产一吨多晶硅,需要20吨三氯氢硅,现在仅需3吨左右,不到原来的1/6。”
目前,作为我国新能源领域环保节能的高新技术典范,江苏中能的万吨多晶硅项目已实现每万元GDP能耗比小于0.5吨标准煤。
“低碳产业”≠“低碳城市”
传统产业依靠转型升级向低碳靠拢,新兴产业依托技术创新实现真正“低碳”。然而,几个低碳产业的叠加,绝不简单等同于一个低碳城市,它还需要科学的产业布局。
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认为,徐州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低碳城市”,除了在生活、生产方式上追求低碳,还要致力于低碳产业布局。徐州,要立足现有资源,走建设成本可负担、发展模式可复制、自身发展可持续的道路。
为此,徐州致力于形成科学的产业梯次布局,走“4+3”发展模式――着力提升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旅游这四个“千亿产业”,加快培育壮大盐化工、建材、冶金三个“500亿产业”。依靠转型升级,拉长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短腿”,同时,采取多元化的清洁能源发展战略,伸长科学技术含量高的“长腿”。
徐州市去年GDP达2390.16亿元,同比增长13.9%。而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不可忽略的“低碳数据”――万元GDP能耗下降5.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8年分别削减4.01%、29.8%。同时,利用废弃物约600万吨,余热余能发电装机容量约10万千瓦,年发电约5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0余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