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7日报道 1996年的秋冬之交,浙江金华的婺州公园里,常有一名年轻人骑着一辆“怪异”的坐骑来回兜圈。这个年轻人便是浙江绿源集团董事长倪捷,而他所乘骑的正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新产品:有着和普通自行车一样的外形,但后座是一个铁盒子,里面装着蓄电池。
在当时,“电动自行车”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全国范围内电动自行车的数量不过1.8万辆。而绿源则是这个行业的“先行者”,也一度差点成为“先驱”。
公司刚刚起步,倪捷便碰到了创业以来最大的问题,由于上游供应的电池并非针对电动自行车设计研发的,电池本身存在诸如使用寿命短、充电过程中易损坏之类的缺陷,产品投诉率和返修率迅速上升。“电池用了6个月,就得换。我找厂家,厂家又不给我换。结果这边我要支付用户的电池钱,那边我还要付给厂家货款,腹背受敌。”倪捷说。1999年时,绿源几乎陷入了停滞,同年亏损200万,其他股东也因此撤资退出了。
在举债购买下绿源全部股份之后,倪捷开始了针对电池寿命的“技术攻坚”。于此同时,他在当时销售几乎等于零的情况之下,将杭州市内部分销售门面改头换面,改造成了“绿源电动车服务部”,试图通过良好的售后服务来修复企业形象。
“如果不是有售后服务系统,加上消费者宽容我们,绿源早死了,但我们的好处是东西小、价值低。哪怕坏了要修,扛着回来都好办,如果换成汽车,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倪捷说。
服务体系与产品研发并举也正是绿源此后重新占领市场的“法宝”。为此,倪捷在销售渠道商也进行了相应的设计,譬如不进诸如沃尔玛之类的连锁超市,而是转身去发展“夫妻店”。
“譬如下岗工人夫妻开一个电动车销售店,去服务本乡、本土群众,一年赚个五六万元,或者十多万元,对他们来说便是一项事业,他们也愿意将精力一部分资金花在售后服务、维护消费者关系上”,倪捷说,在绿源公司的渠道计划中,会鼓励经销商多雇维修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补贴或者广告支持,同时给他们提供零配件和售后服务培训。
为此,绿源在2009年还专门推出了一项名为UGB(绿色电池联盟)的二次创业工程。所谓UGB,即由绿源集团投资发起,在全国范围内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蓄电池连锁服务。通过UGB技术和服务网点,可以向市场提供各种专业蓄电池,或者通过专业的技术和设备,对蓄电池进行科学检测和高效修复;同时,绿源也会与优质再生铅企业联手,确保废弃电池的高效循环和环保利用。在绿源的 UGB服务中心还可提供电池租用、以旧换新、应急充电、充电器配置优化等诸多增值服务。
“凭借绿源建立起的良好商业信誉和实力,UGB项目将成为绿源一个全新的方向和企业发展的另一个助推器。”倪捷最后说。这将会是绿源又一个“全新的战略发展方向”。
针对电池的服务配套体系的完善,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倪捷实现“由自行车到汽车”这一目标的助推器。按照倪捷的介绍,绿源目前就正在为一些电动汽车电池厂家提供技术经验,而未来理想的状态,则是能做电动汽车电池的系统服务商。“由绿源提供电源服务,组合电池、如何构建、线怎么连、电池管理系统如何设置、配套服务是这家集团的强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