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路人皆知,即“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或其他知识产权、三流企业卖服务、四流企业卖产品、末流企业卖苦力”。其实在各国产业竞争中,也存在这么四流之分。聪明的国家,通常会抢先去制订标准,并让其它国家遵守这一标准,美其名曰——国际标准,共同遵守!但是笨蛋也知道,自然是制订标准者得利,任何一个制订标准者,都会更多或者全部考虑本国的技术优势。这样制订标准一旦得到国际公认,该国的相关企业就相当于抢跑数年,岂有不胜之理!
如今,学精明的中国,也加入了标准争夺方。就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国近年来已经开始密谋联手美国,在新能源汽车标准上占据一系之地。
新能源汽车标准三大阵营
目前,全球有三大新能源汽车路径,因此也分为三大阵营。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位叫得最响的日本。此前日本媒体曾报道, 2010年3月,联合国有关机构将重新修订汽车的世界标准,届时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将设立全球统一安全标准,而丰田汽车的普锐斯和本田汽车Insight的技术规范有望成为世界标准。
日本汽车也一直以自己的混合动力汽车为骄傲,因为日本汽车企业是全球混合动力汽车卖得最多的企业。当然,它们会认为,自己更有足够的经验!当然,私下里说,如果世界标准就是日本标准,那丰田汽车和本田汽车可以畅行天下,而其它企业为了满足这些日本标准,必须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且还要承受时间成本。
但对于其它企业来说,这是一个灾难。第一,混合动力汽车并不是绝对节能,它仍然需要在两种能源中转换,目前无论弱、中、强混汽车,仍需要石油作原料。或许正因为这样,日本模式受到了外界的质疑。
第二,欧洲汽车企业——偏向锂电池汽车。
2007年,德国政府出台了“高科技战略”,锂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攻关项目,为此德国多家企业联手搞研发。有消息显示,德国产业界五大巨头巴斯夫、博世、EVONIK、LiTec、大众和科学界与应用界的60家企业,共建锂离子电池“创新联盟”,企业界出资3.6亿欧元,联邦科研部拟3年内投资6000万欧元,以研发锂电池。
既然有了锂电池,就少不了充电站(类似于手机充电站,我们常在一些大商场、火车站看到)。目前,德国正拟建立高效的“汽车充电站”网络。德国第一大城市首都柏林打算建550多个充电站。当然,地皮由柏林市政府提供,钱由汽车巨头等提供,测试车们也由宝马、戴姆勒公司提供。
第三,美国汽车企业——这自然以通用汽车为首。通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上走得更前卫,更领先。这基本上是完全解决污染,可再生的一种方案——氢燃料汽车。当然,通用汽车也知道这一天很晚才会到来,所以选择了一个更实际的方案——插电式电动车VOLT。
电池用完了,可以充电。当然,也可以充电。
但是看上去和德国有些相似的美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在具体细节上与德国仍有不同。比如电池尺寸的规格不同,充电插口的不同等等。
中国标准往哪走?
尽管近年来,中国有关部门一直在组织相关机构、企业,以制订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但结果并不理想。企业间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概念仍存在争议。
在天津国际汽车论坛上,出现这样一幕。比亚迪汽车的老大王传福刚对着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大谈要新能源汽车政策之事。转眼间,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在台上开始质疑: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将这个弄清楚后,再来谈扶持新能源汽车补贴之事。
在曾庆洪看来,真正的新能源汽车应该是氢燃料电池车,至于锂电池车只是传统能源的一种转换形式。
据我了解,对于新能源汽车如何界定,各主管部门众说纷纭。也许未来会出对于混合动力汽车、锂电池汽车、氢燃料汽车等出台不同方案。当然,最先出来的应该是纯电动汽车方案——即锂电池汽车。
此前,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的消息显示,国内首个《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已经拟定完毕,已经上报国家标准委审批。《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对电动车动力、安全性、可靠性等诸多方面性能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严格具体的技术指标。比如最高车速是多少,不低于75公里;双比如一次充电后的续驶里程是多少?不能低于160公里,百公里能耗低于16千瓦时。
不过,对于纯电动车的标准,工信部有不同声音。此前,工信部副部长苗圩说得很实在,也很让外行人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实际水平。他说,“一些领导也在说问,你干新能源汽车,国外报道充一次电能跑100公里,我们有的报道说充一次电能跑400公里。我说,如果不讲重量,我可以在实验室给你做出一种电池,充一次电跑800公里。你把电池无限加大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在实验室可以。但是在真正生产的时候,我们虽然不用石油能源,但是我们在消耗电能和其他能源,这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不经济的。
我们后来了解了一下,跑四百公里的轿车的电池,整个车重是2.7吨,相当于最豪华汽车的一倍以上。我们的续驶里程是靠大量电池的堆积实现的。”
可见,400公里只是一个试验室的产品。正常使用的车,车重能2.7吨吗?我觉得最终的结果是电池的钱,或者充电的钱,比买汽油贵。这根本就不是在节约能源,反而是加大中国的能源负荷。
此外,我觉得中国应该找一个联盟,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话语权。目前,向我中国示好的是美国。2009年11月17日,在中美两国领导人会晤后,双方联合发表了长达6400多字的“中美联合声明”,其中近三分之一(约1782个字)涉及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如果在不牺牲中国利益的前提下,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能够抢占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高点,我们为什么不做呢?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按照中国的人口、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终有一天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为什么,我们不能借助于中国的消费优势、成本优势及正在形成的技术优势,将中国推上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中心舞台呢?
在新能源汽车快跑中,我们干掉日本、联合美国、战胜德国!这是一个狂想吗?
(编辑全球电池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