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克服当前困难,还是着眼长远发展,都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正在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用生动的“低碳故事”,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技改和节能减排力度、跨越发展服务业等方面,向记者讲述了一些地方和行业转方式、 调结构的战略布局。
故事一:太阳能光伏发电有了“兆瓦级”——新型战略性产业涌动齐鲁
微山县发电工人罗传生依然记得,两年前他所在的微山湖煤电公司8台小火电机组一夜间被爆破拆除。两年后的1月9日,公司旧址不远处,山东润峰集团1兆瓦太阳能电站实现并网发电。记者了解到,这家兆瓦级太阳能光伏电站,年发电量 130 万千瓦时,可稳定运行 25 年,年可节约标准煤1.1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3.24万吨。
润峰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乃我省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缩影。2009年,依托丰富的资源,我省引进大唐、华能、华电、国电、国家电网公司、神华集团等能源巨头,在 3000多公里海岸线上布局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同时,安排12亿元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成投产风力发电装机 68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41万千瓦、开工建设海阳核电一期工程,全方位拉开新能源产业发展大框架。 新能源之外,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发力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能耗低、污染少、技术含量高,具有低碳和高质高端高效多重特征,可有效破解发展方式粗放问题。”政协委员、济宁市政协主席赵树国认为,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均面临转方式、调结构命题,要从“低碳+高质”入手,对“调转”做路径选择。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转调”的重要内容,也是争抢后金融危机时期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需要。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超超表示,我省将延续“大象经济”发展模式,着力培育新增长点。同时,将“两高”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剥离出来,腾出空间,让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和项目顺畅进入,实现集聚化集群化发展,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故事二:“碳交易”获益2300万欧元——技改创新提升产业素质
钢铁业是污染严重的行业之一,然而,济钢工人逄铭工作的高炉旁,却是“瀑布”飞流,鱼翔潜底。 逄铭介绍,3000 平方米的渔场用水,全都来自高炉余热和循环冷却水。上千摄氏度焦炭出炉制造的热水,经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还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日前,此技术核证减排指标获联合国签发,并通过国际“碳交易”市场获2300万欧元收益。
技术改造不仅让济钢等企业面貌一新,也让循环经济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回报。2009年,我省一方面关停小火电等落后产能,一方面加大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持续增加技改投入 6508 亿元,占工业投资的69.8%,有力地保障了工业生产从危机中“V ”型反转,支撑经济企稳回升。
我省还大力度组建氟硅功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20 个创新平台,分别覆盖计算机软件、轮胎、马铃薯、碳纤维、新药、体育用品、现代海水养殖等产业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 5 大重点发展区域,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建设,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省人大代表、新泰市委书记郭德文认为,技术改造、循环经济不仅是企业利润的稳压器,还是地方增收的蓄水池。据对新泰市竣工的重点技改项目调研,项目平均每投入1 元,企业可新增收入3-4元,增利润 0.35 元,地方财政增税收 0.3- 0.5元。
“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进一步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成为应对金融危机,保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省经信委主任郭述禹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出,今年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抓好6大类1000个项目实施。
故事三:“好客山东”叫响南北——服务业跨越发展激活内需
半月前,有网络进行“今年过年去哪里”调查,南京居民蔡先生选择了山东。 他说:“ ‘ 好客山东’ 叫得蛮响,带家人到山东过年,感受山东人如何好客。”
来自省旅游局数据, 2009 年“好客山东”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约 2.8 亿人次,同比增长 20% ,带动住宿、餐饮、零售、娱乐等相关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2452亿元,为历年之最。
去年,我省将旅游、文化、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商贸服务等服务业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主要着力点,不断加大载体、渠道、品牌建设和投资力度,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154万亿元,拉动经济增长达3个百分点。
省人大代表、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认为,发展服务业对改善经济结构至关重要。当前,城镇居民消费重心加速向住房、汽车、 体育健身、 文化旅游等方面转移;农村消费向大型农机具、 家电家具、 新建住房等方面转移趋势十分明显,抓住机遇,完善政策措施,可进一步激活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数据显示,2008年,我省GDP 比江苏多,而地方财政收入却比江苏少,其主要原因是我省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宏观效益不够理想。
“转方式、调结构”是一场牵动发展全局的攻坚战。战局拉开,鼓声雷动,虎年打硬仗,故事必精彩。
(编辑全球电池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