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5日,日本企业史上的一场巨头合并终于获批,正式启动。
早在去年年底,松下就宣布将与三洋合并,并且相关的收购方案也已出台。但由于并购牵连甚广,涉及到11个国家,因此,日本、欧盟、美国和中国反垄断机构的审查成为这起并购的最大障碍。就在此前一周,松下刚刚拿到中国商务部附条件批准。
松下对三洋电机的并购交易额达44.5亿美元,通过各国审批后,预计将在12月上旬完成全部交易,年内三洋将成为松下的子公司。
合并后,三洋仍将沿用此前的品牌,股票也将继续上市。
两个巨头都在电池领域功力非凡,合并可能会对欧洲可充电纽扣电池等部分电池市场构成垄断威胁,欧盟委员会要求合并后的企业必须剥离在欧洲的电池生产业务。中国商务部同样要求松下三洋合并后,6个月内,三洋必须剥离目前全部的硬币型锂二次电池业务。另外,松下需出售其生产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镍氢电池的工厂,生产某型号电池的三洋苏州工厂也需通过OEM形式出售等。
某分析人士松下收购三洋,不仅在日本电器市场引起震动,中国家电市场也将迎来整合。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德芳松下下一步很有可能做差异化布局,松下保持高端路线,然后借三洋突击三四线市场,如此一来,新集团实现了品牌一致化、产品差异化、市场全覆盖。
家电市场调研公司中怡康时代董事长李基祥松下收购三洋对中国家电市场影响甚微。三洋从CRT向平板电视转变最慢,已无彩电影响力。即便是相对有影响的洗衣机业务,占比也已不重。
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松下收购三洋是典型的日本式救赎,日本财团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成员企业。在危机中抱团取暖的经营方式,看似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但却让日本大企业的寿命远长于欧美大企业。
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被并购后的三洋家电业务有可能被进一步弱化,转而专注锂电池、压缩机等核心业务,而加上松下原来的基础,新企业在全球锂电池业务和家电核心配件的话语权将会大增。
某分析人士松下与三洋目前在中国市场上表现抢眼的均是洗衣机业务,未来这方面的资产整合将是松下整合中国市场的关键。
《竞争力》松下吞并三洋,既是日本企业的自救,也是新一轮的进攻准备。三洋不仅能帮松下撑住家电业,还能帮松下在电池领域攥成拳头,而后者的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附表:
松下年表
1918年,松下幸之助创办了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
1923年,研制推出自行车用弹头型灯具,采用代理店制度,面向日本全国扩大销路。
1929年,将公司名称改为“松下电器制作所”。
1931年,开始生产收音机和干电池。
1935年,成立松下电器贸易株式会社,将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制。
1950年代,陆续成立松下电子株式会社、九州松下电器株式会社、大阪电气精器株式会社(即现在的松下精工)、松下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美国松下电器公司等。
1962年,与东方电机株式会社(即现在的松下电送系统株式会社)进行合作。
1969年,成立松下寿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1973年,松下幸之助就任顾问;高桥荒太郎就任会长,年销售额突破1兆日元。
1979年,成立松下电池工业株式会社。
1988年,合并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和松下电器贸易株式会社。
1990年,收购美国MCA公司。
1995年,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和松下住设机器株式会社合并,转让出美国MCA公司80%控股股份。
1996年,开始销售DVD播放器。
2008年11月7日,松下宣布与三洋合并。
(编辑:全球电池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