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汽车:我们国家在技术上有哪些瓶颈,哪些已经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
任晓常:这个应该是很专业的问题,电动车在国家有两个五年计划的科技攻关,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电动车的一些相关技术,应该说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我们整体的集成技术上面,应该说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只能是接近,还没有达到。我们电池跟国外的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在电机方面,应该这样讲,我们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国外也还有差距。
刚才讲到我们的集成水平接近国际的先进水平,是经过奥运会无数次示范,应该说验证了我们开发的水平,已经有长足的进步。现在我们最主要的差距还是在技术上,我们的电池技术,我们的产品的集成的水平,和我们工业化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和国外的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目前我们整个产业的基础应该说还是初步的产业化基础,只能做一些示范,示范性的应用,还不能进入商业化的阶段。也就是说电动车真正进入社会、进入家庭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
记者:您这个电动车是纯电动车还是所有的呢?
任晓常:我讲的主要是纯电动的很多东西,燃料技术是超前的技术,以同济大学团队做了很大的工作,应该说我们也处于一个国际的先进水平,燃料电气水平。但是燃料电动汽车离使用非常远,现在的技术程度、价格和使用还有很长距离。应该说技术里面燃料技术是最高端的技术,燃料电动汽车是最终极的目标,但是现在只能做一些先导性的技术的开发。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混合动力,这个是在世界上属于领先的产品,更重要是完全进入了商业化的使用阶段,完全可以批量生产,而且用户拿到手里面可以像常规的汽车一样使用,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而我们目前国家还没有一款车达到这样的水平。
记者:这个就是刚才提到的技术瓶颈吗,电动车的电池。
任晓常:首先是电池,电池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还很大,最近锂电池是主要的一个方向,但是应该说还是做初步的研发阶段,现在真正的还是卫星电池,我们的水平和国外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燃料的工业密度、可靠性,我们现在能够保证1千只循环,或者3万公里,但是我们至少要达到10万公里。另外就是价格太贵了,国内大概是3元/瓦,也就是1千瓦要3千元,20千瓦要6万元,现在40瓦的发动机可能也就要千万元,而且这个可靠性还没有要求。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优惠政策并不是说这个车已经可以生产了,现在这个政策主要是针对工运交通汽车进行补贴到时候公交系统来支撑。
从这个意义来讲,公交在国家补贴的政策支持下做一些示范。但是这个东西是不太进行商业运行,买了以后用不起,养不起,当然基础设施也不完备,所以这是制约了发展。
记者:用什么方法可以缩小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呢?
任晓常:主要的就是科技水平上还有差距,首先要加强科研,我们专家组也进行了很多次特此研讨,我们技术研讨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技术研究不够,我们相关的研发也要投入,现在主要是靠科技部安排专项的资金,支持一些项目做。国外除了政府引导,企业做了大量的支持,甚至企业联盟共同开发,这方面我们的差距还非常大。所以首先要加大科技的研发,加大科技的投入。另外就是产业,电动汽车产业和传统的既有关系也有区别,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他由于整个动力系统,电池的产业电机的产业,电机的产业不是把工业电机装在那里就可以,汽车的电机有很多特殊性,我们现在有很多电机厂都是小企业,大企业不屑一顾,小的公司从科技的力量来讲是远远不够,投入也远远不够,生产各方面的条件差距非常大,相对来讲这也是一个因素。
国家下一步也会逐渐重视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加大这些技术投入的支持,特别是风险投资,现在鼓励一些创新的产业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相关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这非常重要。实际上新能源板块为什么火,实际上很多人看好这个方向,这是国家下一步要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更多新能源的产业,从电池、电机、电动系统等等都要加大投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这里面也有社会的宣传,让公众认识到要环保,要接受我们的车,改变消费者观念,中国的消费观念和国外不一样。电动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从小排量开始,这可能和中国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要有一条自己的路,从小的汽车开始,比工艺、比能量都不够,可靠性也不好,不能支撑很大的系统,而且成本也非常高。所以小型车是电动汽车发展的方向,昨天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介绍,这个主要的主导交通模式。
记者:从我们国内一些汽车实力来讲还不如丰田、本田这类实力强,现在国内实行电动车联盟,这个是好的方法吗?
任晓常:这应该是说我们国家这几年的经验,现在发展到产业联盟,比如重庆在科委系统里面成立了电动汽车的创新联盟,同时由长安牵头形成了重庆市的电动汽车产业联盟,这两个联盟应该说国家单靠一个企业投入不够,要靠每个企业联盟起来,我们从技术创新联盟来讲,大家在一个联盟里面大家互相共享一个资源,沟通一些系统项目,搭建一个平台,做国际的交流,大家分享一些信息,甚至彼此了解各自的需求,通过交流彼此能够提高研发的水平,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大家协同的研发,分享大家的经验,这样能收到投入小,但是有比较好的效果。
产业联盟可以协同各个配套厂做协同开发,这样相应的产应基础构建了。我能给长安提供电池,知道长安的发展规划,就知道主流的技术是怎么样,这样他今后生产10万、20万台这样就可以投入,这样协同可以更快的形成产业的基础,更快支撑我们的主机厂,这样我们的主机厂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技术联盟还是产业联盟,是我们下一步技术方面主要推出的产学研研发的模式,这样大大推进我们的技术创新。
记者:因为现在新能源车领域有很多分支领域,我们未来新能源车发展的路径怎么样,这发展的过程中哪些困惑呢?
任晓常:应该这样讲,这是国家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的技术路线怎么走,国家电动汽车总体专家组召开了一系列的研讨会,国家有关部委也组织了专门的政策研究,可以这样讲,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各大国发展的经验,我们现在确定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业转型的主导方向,这是做了大量的技术分析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国情,我认为这个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但是由于纯电动汽车,由于相关的技术还不是非常能满足商业化的需求,所以有很长的路要长,在一个阶段是一个选择,所以我们要做一个过渡的方案,这样做得好的话也能节能,也能减少污染排放,所以做一些中间的过渡路线也是必要的。
当我们电池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进入商业运营模式的话使用越广阔,最近完成到纯电动的过渡。在某一个阶段可能是以哪一个方向为主,我们初级可能是以混合动力为主,可能20年、30年以后就是纯电动车为主。目前国内比较现实的选择就是混合动力。
记者:混合动力也有三种,参加我们轻混和中混在国际上应该是顶尖的,重混应该还有很大的差距吧。
任晓常:是的,轻混应该是比较简单,这方面也比较成熟,跟国外水平差不多,但是真正电动汽车概念来讲是电动汽车很初级的产品,严格来讲并不能真正代表电动汽车今后真正的发展。中混现在做了一部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国外还是有差距。重混更高的产品我们和国外有很大的差距,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汽车工业有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发动机的核心技术不再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哪怕很多自主品牌的产品,发动机的控制技术,就是电机控制技术基本上是国外帮助做,我们出钱,他们出技术,核心部分在国外。所以核心技术的缺失保证我们做重混的时候受到很大的技术限制,为什么?因为这个混合程度越高要和发动机整体整合,我们不可能动这个发动机,不要对发动机做任何改变,这样就不能做得深度,不能做很好的集成优化,只能做简单的一些集成,所以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国外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把纯电动作为中国汽车转型主要的方向来选择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我们传统的无法与别人比,或者比不过别人,我们可以跨过这步,主要的发展重点在纯电动汽车上,在这方面做一个过渡路线。我们说轻混和中混相对来说难度要低一些及国内企业相对做得比较多一些,重混相对做得很少,核心部分就是发动机的技术不在我们手上,很难做一个深度。
这个很大的矛盾,国外的国资品牌公司有这样的优势,我们选择这个优势与国外比,选择重混与国外比我们没有优势,所以我们劈开别人的成熟,综合我们的成熟,这样也许是一个比较适合的选择。
记者:混合动力是走得比较短的一个阶段吗?
任晓常:应该从路线来讲,这个取决于电池技术的成熟和电池商业化在时间时候能实现,这个时间越长混合动力的时间越长,所以长和短,是两年、三年、五年呢?我们自己认为这个路线还是比较长,也许是10年、20年后混合动力才大批量的投入市场。我们原来估计传统的内燃机汽车40年、50年能源耗尽,但是现在还不断的有新油田发现,这其实也是一个方向,能源的供应对交通运输的也叫血液,是很重要的威胁,能源的安全是重要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