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份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太阳级硅及光伏发电研讨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官员表示,光伏领域也要调结构并防范产能过剩等问题。出于调结构的考虑,近期国家可能出台《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从而使得太阳级硅行业更加健康发展。
行业预期,《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主要内容将涉及布局、能耗、环保、监督等众多方面,多晶硅行业准入门槛可能确定为“产能规模大于3000吨/年,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
未来多晶硅产业投资门槛出台,能否有效遏制部分地方多晶硅盲目、粗放投资的格局?会否对四川现有的多晶硅产业形成冲击?而以此为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究竟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作为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常务副会长,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这一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精辟的预测。
记者:从全球市场的供需情况看,2009年国内多晶硅厂商的有效供货能力达10万吨,且仍有部分地区的多晶硅项目还在不断上马,产能将会继续扩大,有行业分析师预期全球有效需求仅为6万吨,远远小于供应量,这不是意味着产能可能出现明显过剩?
刘汉元:天下的商品都可以说它过剩,唯有太阳能光伏不过剩,因为它还没起步,如果要说起步了,也仅仅是刚开始。因此,简单说它过剩,是不准确、不科学,而且欠严谨的。如果在遭遇金融危机后,在大家一哄而上的背景下,即使出现了短时间的过剩现象,也仅仅是盲目投资所引起的一定时期的、阶段性的产能过剩。所以,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在遭遇金融危机的时候,我想政府调控的本意,在于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投资的节奏,这不仅是光伏产业,对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那么出现“产能过剩”的说法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大家的认识不完全统一。因为它涉及很多
自然科学和专业知识以及对能源多方面的把握;第二,整个多晶硅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需要很高的自动控制技术,很高的管理水平,很高的设备单机和系统可靠性,才能够生产出真正符合要求的多晶硅。这些技术掌握在欧、美、日、韩等国家手里,实际上有30-50年。中国前几十年也在这方面的科技投入上做了很多尝试,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我们未能进入主流应用,算是跟着别人发展了几十年,而近3-5年来在多方面强大的力量投入和有效的企业运行机制下,干了过去30-50年没有干成的事情——成功掌握了这项技术并规模化使用。
5年以前,中国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99%以上靠进口,2009年我们自己就供应了50%的多晶硅,这是个非常快的速度。去年大家就在说过剩了,却没有想到去年50%还是要靠国外进口。所以“过剩说”真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今年我们1/3的多晶硅还要靠进口,明年后年能够自身满足就很不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