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废旧干电池是环境“杀手”。 废旧干电池的危害主要是重金属污染,如汞、锌、锰、镉等,会污染水源,土壤,再通过植物的吸收随食物进入人体造成蓄积中毒。有关资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渗出的汞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渗透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人体一旦吸收这些重金属以后,会出现哪些病症呢?据有关专家介绍,汞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对人体中枢神经的破坏力很大,本世纪五十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震惊中外的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目前我国生产的含汞碱性干电池的汞含量达1-5%,中性干电池的汞含量为0.025%,我国电池生产消耗的汞每年就达几十吨之多。镉在人体内极易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病症是肺气肿、骨质软化、贫血,很可能使人体瘫痪。而铅进入人体后最难排泄,它干扰肾功能、生殖功能。如何及时安全地处理废电池的问题,已日益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
废旧干电池中的各种金属资源因循环利用成本过高,很难得到妥善处理。电池集中回收后如果存放不当或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外壳破裂、有害物质集中滤出,比分散丢弃更容易污染环境。国家早在2003年出台的《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就指出,在缺乏有效储存和处理技术的条件下,不鼓励集中收集已达到国家低汞、无汞要求的废一次干电池。目前国内的一次干电池回收处理处于良莠不齐的状态,某些小工厂为降低成本,不惜使用高污染、低利用率的工艺,造成二次污染。而环保工艺不仅对企业的技术资质要求较高,也使处理成本居高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