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张莹(左)都会和志愿者一起回收废旧电池。
在辽阳市文圣区魁星社区居民楼一户普通的住宅内,客厅里的地毯上堆放着很多布料,靠窗户旁摆放着一台缝纫机;而在另一个屋子里,堆放着大量已经做好的布袋,很多颜色,不少布袋上印着“拒绝白色 保护环境”的字样。这就是“布袋大姐”张莹的家。
54岁的张莹戏称自己的家是制袋工厂。几年来,她用自费购买的布料亲手制做成环保袋子,并向辽阳市民免费发放了4万余个,为的是让市民都陆续拎着她做的布袋买菜,以减少用塑料袋造成的污染。辽阳人都亲切地叫她“布袋大姐”。
张莹原是抚顺市矿务局运输部财务科的一名职工,退休后随部队转业的丈夫举家迁到辽阳。张莹说,她坚持不用塑料袋和母亲的影响有关。她母亲是一名医务工作者。12年前,在母女俩的一次谈话中,母亲讲了塑料袋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从那时起,她就开始不用塑料袋,注意讲究环保,并成了一名环保志愿者。
6年前,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张莹决定自制环保布袋,免费发放,宣传绿色奥运。但令她没想到的是,第一次上街发放布袋,自己就被气哭了。那是在2004年深冬的一个早市上,她拿了些自己做的布袋,看谁买东西多就想送一个。她看到一位男子买了很多样东西,手里抓着一大把塑料袋,都快要攥不住了,于是走上前去说:“这位大哥,你拿那么多东西不方便,我这有兜儿,自己做的,给你一个,不要钱,以后上街买菜时带着,就可以少用些塑料袋,我们现在都提倡环保……”
张莹的举动却引来了旁边正在菜摊挑菜的那个男子妻子的误解,她对丈夫说道:“凭啥给你兜,不认识就给兜,她肯定是个骗子……”说着把已经装进布袋里的东西全都掏出来,将布袋扔到地上,扯着男人走了。张莹站在那里,眼泪把口罩都湿透了。路边的人看得真切,说:“大姐别哭,咱大家都看明白了,你是好人。那种人说啥你不用往心里去。”就是这样几句暖心的安慰话,坚定了张莹继续做下去的信心。第二天,她又来到市场,脸上仍然带着微笑向人们赠送布袋。后来,她一到市场上便有人主动上前同她打招呼,有的还说上次给的布袋拿回家以后孩子看了喜欢,想再要一个。
从此张莹一发不可收,不停地做布袋,不断地免费发放,成千上万个布袋被分发到辽阳市民手中,“布袋大姐”的名号也不胫而走。 2009年5月的一天,她与丈夫一道上街,丈夫突然捅了她一下,说:“你看,那个人拎着的就是你前几天做的布袋! ”接着看,一个,两个,三个……竟一连看到好几个人都拎着上面印着“拒绝白色 保护环境”的布袋,俩人会心地笑了。正在这时,一位中年妇女认出了张莹,脱口而出:“布袋大姐!”
张莹说自己是个“笨人”,当姑娘那会儿就不会做针线活儿,连个扣子都不会钉。可从2004年开始,她为宣传环保做布袋,自己买布,自己剪裁,自己缝纫,自己印字,再自己去发放,简直成了全面“巧手”。几年下来,她已经向市民发放环保布袋4万多个,粗略估算,合人民币5万多元。
张莹每月退休金不到800元,还要拿出500多元搞环保活动。收入不多,就从嘴里抠。时令鲜菜她不买,一般在早市临散的时候去买“货底儿”,黄瓜买扒堆的,土豆买牛眼睛大的。张莹自己多年没买新衣服了,她打开衣柜指着一件夏日常穿的丝衫对记者说:“这还是20多年前的‘时兴’款式,原来的扣子一个也没有了,我就索性就将前襟都缝死当背心穿。 ”为了筹集资金继续做她的环保事业,张莹每天到早市和夜市去卖服装,并顺便向市民发放她自制的环保布袋。
张莹对自己“吝啬”,也看不得别人浪费。只要看到浪费现象,她就忍不住要管。有一次到银行去取款,她看到大晴天的,室内光线很好,大厅里却亮着灯,便特意去告诉里面的工作人员,应该把灯关了省点电。她到超市购物时,发现超市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但店员却在主动推销,便向超市提意见:不应该把提供收费塑料袋作为企业的利润增长点,应该同时劝告消费者下次来最好自己带个兜子,以免增加消费成本。
在有些人看来,张莹的所做所为纯粹是给自己“找罪受”,而张莹自己却觉得活得很充实、很幸福,因为环保志愿者这个身份让她心中充满骄傲。如今,她已是辽阳市布袋大姐志愿者协会会长,入会的环保志愿者已有上百人,年龄最大的有80多岁,最小的只有七八岁。张莹说:“我们志愿者组织越大,对社会奉献也就越大,社会和谐效果也越好! ”
(编辑:全球电池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