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音量调节过大
很多用户听MP3的时候,总是喜欢把音量调高。MP3最大音量可以高达80分贝,相当于一台割草机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能直接损伤听力。MP3调到大音量带来的失真会使高音刺耳、中音不清、低音浑浊,而失真属于噪音的一种,也会给你的MP3和耳机带来一定的损伤。
建议:MP3的总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1/4-1/3。此外,每次听完音乐之后,养成把音量调节旋钮关至最小的习惯。
误区二:长时间收听
遇到喜欢的歌曲,一般用户都喜欢反复听,殊不知长时间听MP3会造成耳朵压力过重造成耳朵超负荷工作,致使听力下降损害健康。
建议:听MP3要讲究劳逸结合,过分激烈的音乐,比如摇滚、快速流行音乐、大动态交响乐等,收听1小时左右应该休息一下;收听轻音乐、人声、较慢的流行音乐等100分钟左右休息一次。
误区三:佩戴耳塞收听
MP3配置的耳塞式耳机被直接塞进耳朵里,能将声音信号提高9分贝,时间长了会对耳膜造成伤害。为了追求强劲低频,很多耳塞使用长长的笛管式低音谐振和防漏音设计,并把耳塞的外形与耳朵的形状相配合,使耳塞与耳孔贴紧,直接利用耳朵的耳道作为低音共振腔,这样就能听到更强劲的音乐。其实这样对耳朵带来的损伤是极为严重的。短期使用时,由于人体具有的修复功能,造成的影响不大;长期使用,无疑会造成严重的听力损害。
建议:使用头戴式耳机显然比耳塞要好的多,这就是为什么以前销往欧洲的随身听大部分配备头戴式耳机的原因了,因为耳塞曾经对欧洲的年轻人造成伤害。
误区四:嘈杂环境中听MP3
在公共汽车上收听MP3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但是在嘈杂环境中听MP3所造成的危害是最为严重的。按照常理在嘈杂环境中应该使用防漏音耳塞,这样就能避免大部分噪音的侵入,在较小音量的情况下听到清晰的声音。但是佩戴这样的耳塞同样会损害耳朵,可能造成血液循环不良、耳鸣、内耳毛细胞坏死甚至听神经损伤。
建议:我们尽量不要在嘈杂环境中收听MP3或者其它随身听设备。如有需要,则使用头戴式耳机,但是收听时间还是不能过长。
误区五:随意使用电池
对于MP3的电池而言,并不像笔记本、手机那样珍贵,所以消费者使用起来比较随意。想什么时候充电就什么时候充电,根本不顾忌MP3里边的电量还剩多少,充电电池充电次数大约为10000次,频繁充电将减少电池寿命,给你的MP3带来损害。
建议:使用内置锂电的MP3在购买后请将其自带的电量使用完,再进行4—6小时的连续充电(类似于新手机的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内置电池的使用能力。平时充电时可以用“深充深放”原则使用,即用尽电以后再充满电。另外,带干电池的MP3关机后,若长时间不使用应取出电池,以免过放电损坏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