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次电池相对应,二次电池包括铅蓄电池、碱蓄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
旧中国的铅酸蓄电池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勉强可为一个弱小的铅酸蓄电池工业雏形。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只有十几家电池生产小厂或作坊,从业人员还不到800人,只能生产一小部汽车蓄电池和供维修用的极板及少量的通讯用蓄电池和固定型蓄电池。年耗铅量不过400吨。
今天,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已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体系。随着能源、交通和通讯等支柱产业飞速发展,主要用于汽车、摩托车、电力、通讯等产业的铅酸蓄电池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市场不断扩大。
“在汽车工业迅猛增长、政策对再生能源产业的大力扶持、工业电子技术不断进步的拉动下,我国铅蓄电池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会逐渐缩小,我国铅蓄电池工业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王金良表示。
近年来,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开发,使铅酸蓄电池行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98—2004年我国铅酸蓄电池产量年均增长17.8%,2004年达到了30%。预计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一比例还将继续增大。而在出口方面,我国铅蓄电池的平均出口增长率将不低于20%,出口份额将逐步提高。至2009年,我国铅蓄电池的年平均销售增长率大约为15%,年产量将达到13000万—14000万千伏安时,销售收入650亿—700亿元。
与百年历史的铅酸电池等相比,锂离子电池只能甘称小弟,但是这个“小弟”却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与前途。
2001年,一位六旬老人在上海拜访了时任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负责人万钢。在谈话中,他感情强烈地反复表达着自己的一个意愿——“希望给锂离子电池一个机会。”
这位老人就是被尊称为“中国锂电池之父”的中科院院士陈立泉。作为国家863计划二次锂电池专题负责人,陈院士对我国锂电池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群体的形成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当得知锂电池在“十五”863计划电动车重大专项中不被看好时,陈立泉再也坐不住了。在他的奔走呼告之下,万钢力排众议,锂离子电池顺利入围863计划。
从这时开始,锂电池的研发进入了高潮:“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主要正负极关键材料和电解液实现了国产化量产。2006年,中国锂离子电池的产量达到世界锂离子电池产量的41%,2008年达到50%。在手机和MP3用电池市场,中国产品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我国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在技术上具有可以和发达国家竞争的优势,并且具有发达国家所没有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因此,集中力量,重点攻关,迅速推进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选择,是确保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陈立泉院士说。目前,我国已成为锂离子电池三大生产国之一。仅小型锂离子电池一项,我国已达年产20亿只,技术水平与日本同步。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碱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也取得长足的进步。我国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起步于1958年。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先后引进了多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使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由原来的3个小厂的几百kW一下子提升到4个厂的4.5MW。2002年后,欧洲市场特别是德国市场的急剧放大和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横空出世及超常规发展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示范效应。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2008年总产量达到2000MW,超过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随着市场的强力推动和太阳能转换效率、生产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晶体硅材料生产技术也获得突破,并逐步打破国外的垄断。
密封型蓄电池有着无需维护和无酸气排放,电池可在任何方向存放和使用等优点,在邮电通讯、固定电源、计算机UPS电源、灯具仪器等场合广泛应用。江苏双登集团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先后开发了通信用阀控密封蓄电池、胶体电池等产品,产品覆盖65个国家和地区,通讯电池取得欧美等数十个国家的进网认证,被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采购用于备用电源。
在碱性蓄电池领域,我国金属氢化物镍电池生产近10年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1996年不到2000万只,发展到2007年的12亿多只;氢镍电池是在空间科学研究有着重要应用的产品。在技术领域,哈尔滨工业大学王纪山教授首创的泡沫镍干粉式制造电极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进步。
亲历者说
![]() |
王金良: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主任
王金良:今后10年是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新型电池技术是影响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前沿高新技术之一,电池工业也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随着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电池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后10年是我国电池行业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阶段,特别是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将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但要防止极端状况的发生,“极右”将影响产业发展进程,错失良机,“极左”将导致产业一哄而上、发展过热,陷入低水平恶性竞争的怪圈。有关部门应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注重产业的自主创新和市场培育,防止盲目扩张制造产业“泡沫”。可以预期,只要我们发展思路对头、战略谋划得当、政策措施有力,我国的电池工业就能乘势而上,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 |
王敬忠: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秘书长
王敬忠:电池工业为新兴产业崛起夯实基础
我国的电池工业发源于20世纪初,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60年来,经历了一穷二白到生产大国的转变,惊人的跨越式发展,见证了中国电池工业艰难而辉煌的历程,也预示着充满希望的美好前景。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电池工业似乎是一张白纸,电池总产量只有3000多万只,产值不足千万元,全部为作坊式企业。而60年后的今天,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电池生产大国,产量增长了1000多倍,销售收入更是增长了上万倍,电池品种也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糊式干电池和开口式铅蓄电池几种增加到现在的数百种,先进的无汞碱锰电池、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氢镍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已成为我国电池工业的主导产品,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已与发达国家同步,我国的电池工业已形成产学研配套的完整工业体系,正向着世界电池工业强国迈进。
电池工业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崛起正为中国电池工业新一轮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电池工业正在挑战中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中国电池工业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实现跨越!
见证历史
![]() |
1958年3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江峡轮上察看万县电池厂研制的锌—空气电池灯。
![]() |
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使用的手扳打芯机生产电池。
![]() |
上世纪50年代初电池正极粉料的混合均采用手工混合,劳动强度大,又污染。
![]() |
上海汇明电池厂(现上海电池厂)生产的大无畏牌电池商标,从上世纪30年代起享誉国内外。
![]() |
安阳电池厂生产的部分电池产品。
![]() |
1982年,新乡电池厂研制出全机械化封闭输送自动混料新技术。
